顯微根管治療
幾乎每一個人都曾有牙痛的經驗,而牙痛的成因很多時候是牙齒內部牙髓神經不可逆的發炎反應或感染、壞死造成的。太嚴重的蛀牙、外傷外力撞擊、牙齒磨損或出現微細裂痕及、牙周病等等都會是牙髓生病的主因。透過治療清除內部受感染的牙髓組織(有機物質)和牙本質(無機物質)就是根管治療,由於過程中會一併清除根管裡面的小血管及神經組織,因此根管治療又俗稱為「抽神經」。

牙髓組織生病與細菌息息相關,如果不積極處理,或處理程度不盡理想,除了有機會引發疼痛不適、化膿腫脹,也會滋生牙根周圍齒槽骨發炎吸收、囊腫性病變,甚至可能引發蜂窩性組織炎,對身體健康構成威脅。錯過了搶救牙齒的黃金時間也有可能必須面臨拔牙的厄運,日後必須以植牙、牙橋或活動式假牙重建缺牙區咬合功能,可想而知必須付出更大的代價。

根管治療

完整的根管治療步驟為 :

  • 局部麻醉施打
  • 牙齒周圍置放隔離障(降低口水細菌感染)
  • 清除蛀牙、舊的填補物,打開髓腔並找到根管入口
  • 使用專門器械(彈性根管挫),依照管道原始路徑,把根管完整暢通並依序擴大,以清除壞死的牙髓組織(神經血管)以及受感染的牙本質;由於根管系統錯綜複雜,富含許多不規則的空間死角,過程中還必須搭配藥水沖洗 (沖洗的時間、量及深度都必須足夠),才能達到相輔相成的效果,盡可能徹底清除乾淨躲藏在這些死角空間內的細菌。
  • 確認以上步驟已經盡可能將根管清潔乾淨且沒有發炎,再把根管緊密地充填,以防止再度感染或滲漏。
  • 觀察沒症狀後,應盡快製作牙冠、嵌體(齒雕)等等,以恢復牙齒外形及咀嚼功能,同時避免牙齒斷裂或細菌再度侵入。若治療後症狀仍未改善,可與醫師討論是否進一步採取手術性治療。
  • 定期回診,追蹤牙齒的狀況,要秉持「預防勝於治療」的正確觀念。 根據齒位的不同,牙齒的根管數目也會不一樣,每個人牙齒的複雜度也不一,同時也需要考慮到根管彎曲鈣化的程度,所以療程所需的回診次數也會不同。

顯微根管治療

傳統根管治療仰賴醫師的手感及經驗, 很常面臨到「肉眼不易看到細節」、「遺漏隱藏的根管無法治療完全」、「管道清潔、擴大及充填方面的不足」等等的難題。對於病情較為嚴重複雜的牙齒 (例如: 牙髓壞死、已經出現根尖區骨頭病變; 根管彎曲、狹窄鈣化、出現分岔、帶狀根管等等的特殊型態; 異物堵塞、牙根穿孔或需再次治療), 如果治療過程不確實, 未盡力減少存在於複雜根管、副根管、狹縫等等內部死角空間中的細菌, 都有可能造成治療的結果不盡理想, 也增加日後必須再次治療、手術或者是拔除的機率。

顯微鏡輔助根管治療有别於傳統根管治療: 「顯微鏡輔助根管治療」 運用牙科顯微鏡放大照明設備,將牙齒高倍數放大後將內部細節呈現一覽無遺。上述條件不好, 較為複雜的案例若能在第一次根管治療就採取 「顯微鏡輔助根管治療」 的方式進行, 同時搭配精細的超音波器械、優良性質的鎳鈦根管擴大儀器、生物陶瓷類根管充填材料,可將根管治療的工作進行得更加保守徹底, 縮短了大量的治療時間; 對於齒質和根管型態保存的程度以及併發症的減少都是大大有幫助的。若是出現不良情形再改用顯微鏡輔助, 也只能是亡羊補牢, 治療效果也不一定如一開始就使用 「顯微鏡輔助根管治療」 的方式來得理想。現今牙科顯微鏡也運用於「顯微根尖手術」, 根據文獻研究,相較於「傳統根尖手術」, 現代的「顯微根尖手術」的成功率已經可達到接近90%, 提升了保留自然牙齒的機會!

雖然植牙是取代已經缺失的牙齒的治療方式, 但是生病的自然牙, 除非是蛀得太厲害、太嚴重的牙周病或咬裂, 若有機會搶救我們仍舊會鼓勵病患儘量透過正規高品質的根管治療來保留自然牙, 延續它的使用壽命。畢竟自然牙還是擁有植牙沒有的好處與優勢, 是上帝賞賜給我們的寶物!

關閉